腸病毒發威,用天然無毒清潔用品來保護您與您的寶貝~

09/25/2019

腸病毒發威 提早拉警報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專題報導】

開春至今,已出現10名腸病毒重症個案,每年3月下旬出現的腸病毒疫情,今年提早在1月底就出現蹤跡。由於去年冬季的腸病毒重症數已反常增加,衛生署疾管局憂心3、4月可能爆發腸病毒大流行,呼籲大家勤洗手,幼兒生病別上學。
「這個冬季很不尋常!」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指出,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已超過3年未見大規模流行,國內近50萬名3歲以下幼童沒被感染過,但去年冬季起,腸病毒71型輕症與重症病例頻傳,與爆發大流行的2008年情況類似,後續疫情發展不容輕忽。

新竹國泰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盧英仁表示,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總稱,目前已知病毒種類有60多種。他提到,腸病毒喜歡在濕熱環境下生存與傳播,每年疫情多 在3月下旬出現,5、6月達高峰,7、8月因學童放暑假,少了人際間緊密互動,疫情稍微降溫,9月開學再拉一波小高峰後,一般入冬疫情會隨低溫下降。

台北榮總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陳俊仁指出,主要透過糞口、飛沫與接觸傳染的腸病毒,潛伏期約3至5天,剛發病的一周內傳染力最強。他說,腸病毒因病毒型別眾多,症狀也各有不同。盧英仁解釋,有些感染者只有輕微高燒或一般感冒症狀,部分則出現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病等。

盧英仁表示,臨床上常見,幼童就醫時除了高燒,喉嚨經常痛到難以吞嚥,檢查咽喉,可清晰見到小水泡或潰瘍,這多半是由克沙奇病毒引起的疹性咽峽炎;部分孩 童除了上述症狀,包括舌頭、牙齦、手掌、腳掌或指頭等部位還有小水泡,兒科醫師會懷疑這可能是因克沙奇病毒或腸病毒71型所造成的手足口病。

陳俊仁警告,感染腸病毒71型的幼童,若不及時治療,引發腦炎、肢體麻痺等神經系統併發症機率很高。提醒家長,若發現病童有意識不清,或肢體不正常抽搐等反應時,一定要提高警覺,轉送大醫院治療。

周志浩強調,從去年入冬至今,腸病毒71型輕重症持續增加,抵抗力較差的5歲以下嬰幼兒,是重症高危險群,家長不可掉以輕心。他呼籲,不論大人或小孩,都應隨時勤洗手,降低病毒傳播機會。

腸病毒重症4病徵

多數人感染後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常見症狀如手足口症、疱疹性咽峽炎等,約7至10天可痊癒。若出現以上症狀,請盡速送大醫院治療。

腸病毒兒童居家護理6要訣

預防腸病毒小叮嚀

●確實用肥皂洗手,不能只用含酒精乾洗手。

●大人自外面返家,應先更衣、洗手,再接觸幼童。

●新生兒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發病後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肌抽躍或意識不清等重症前兆,快轉送大醫院。

●生病請假在家休息,落實「生病不上學。

腸病毒Q&A

Q:預防腸病毒,含酒精的乾洗手有用嗎?

A:錯!酒精性乾洗手液只對含「脂質外套膜」病毒有效,腸病毒、腺病毒與輪狀病毒沒有脂質外套膜,酒精無法溶解,不能破壞。

預防腸病毒,最好在進食前、如廁後、擤鼻涕後與看病後,以濕、搓、沖、捧、擦等步驟,配合洗手乳洗手,以防疾病入侵。

家庭或幼托機構,平時可將含氯漂白水100c.c.,加入10公升(10000c.c.)清水,以稀釋100倍方式自製消毒水,擦拭幼童常接觸的門把、桌椅等,消滅病毒,降低感染機會。

Q:腸病毒流行期間,不出門,就不會被傳染?

A:錯!腸病毒流行期間,家長避免帶幼童出入公共場所,的確能降低傳染機會。但防堵病毒入侵,不能光把孩子關在家,若家人沒有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還是可能將病毒帶回家。腸病毒傳染方式多元,務必落實正確洗手,抱完病童應更換衣服與用肥皂洗手,避免病毒散播。

Q:身體出現紅疹、高燒、咽喉疱疹,就一定是腸病毒?

A:錯!腸病毒種類眾多,每種病毒型別引起症狀有差異。有的患者輕微到不知自己感染,有的類似感冒,輕微高燒與喉嚨痛。但幼童若高燒、手腳或咽喉出現水泡,痛到無法吞嚥,家長就該提高警覺,及早送大醫院治療。

Q:腸病毒只在春夏發生?

A:錯!腸病毒傳染力強,好發潮濕溫暖環境,春夏季病例普遍較多,但秋冬也偶有零星病例出現,不可大意。

資料來源/陳俊仁、盧英仁醫師 整理/記者陳俐君

上一則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