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產品對地球生態的正面影響

09/25/2019

二十一世紀初,素食主義風起雲湧,綠色環保保護地球的呼聲直沖塵寰。在人們追逐“天然”的過程中,“非基因改造”“綠色”“生態”等概念方興未艾,“有機食品”又撲面而來,根據統計有機食品的成長速度逐年增加,已有幾十個國家制定並實施了有機農業產品的生產標準,我國也沒有落後。另外還有幾十個國家正在制定之中。有機農業是一種較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並能提供消費者健康與安全農產品的生產方式。

自二次大戰以來,由於石化能源、機械、化學肥料、植物及動物的保護藥物或生長素、育種及遺傳工程等的使用及演進,使得農業生產方式趨向工業化及密集化,雖然緩和了因人口增加而產生的糧食不足,成就了所謂的綠色革命,但卻影響了地球之自然生態體系,自然資源被過度使用而逐漸枯竭,長久下來對於地球環境(包括水、土壤及空氣等)造成負面影響。

直至一九七○年代,發生了能源危機,各國逐漸意識到地球資源有限,環境受到嚴重汙染,不僅破壞生態環境,也導致農業生產力衰退,如何維護環境品質與生活水準及確保後代永續生存空間,逐漸受到世界各國重視。另外,消費者也開始關注農產品的健康性與安全性,於是近年來有機農業乃蓬勃發展。

 

有機產品的生產方式對地球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 降低對環境污染、保護水質:

有機栽培法對於病蟲害防治,是以栽培抗病蟲品種,或是利用天敵、微生物製劑取代農藥,或以套袋、誘殺板、捕蟲燈等物理方法防治。在肥料使用種類是以有機質肥料取代化學肥料,此種栽培方式,可避免河川、湖泊、水庫農藥累積或優養化現象,保護珍貴的水資源,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二)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節省能源:

台灣地區一年產生之農作物殘渣、稻殼、家禽畜排泄物等農畜廢棄物一千餘萬公噸,如未妥善處理將造成環境污染問題,若將這些農業廢棄物經充分醱酵後轉化為有機質肥料,再施於田間,不僅可有效處理這些農業廢棄物,並可改良土壤性質,以及提供農作物生育所需之氮、磷、鉀肥,降低化學肥料用量。

(三)保育土地、維護生物多樣性:

一般栽培法連續種植作物,其吸收養分相似,會造成土壤中養分快速損失,最後必須仰賴大量的化學肥料補充,以致增加化學肥料的用量。而有機栽培法鼓勵種植多類的作物,利用能吸引益蟲的植物,進行輪種、間種,藉蚯蚓、堆肥、綠肥等循環養分,可以改善土壤理化結構,並減少發生病蟲害之機率。有機農業鼓勵各種生物在平衡和諧的生態環境中生活。

(四)改善空氣品質:
  化學氮肥大量的使用會產生氧化亞氮(N2O),會破壞大氣中平流層的臭氧層,使得紫外線穿透大氣層直達地面之量增高,將危及地球上的生物,減少或不使用氮肥可以協助減少N2O形成量。

(五)減少水土流失:
  常規農場正面對嚴峻的水土流失問題。有機農業講求混作、間作、輪作,土壤覆蓋比較完全,避免雨水直接沖刷,而且使用有機質增加土壤滲透力及保水力,因而減少水土流失,保持泥土的肥力。

(六)嚴禁使用基因改造技術,保護生態與健康

    基因改造之作物因含有其他生物之基因,易造成物種間不平衡,或是破壞食物鏈,甚至對土壤、水源等生態環境造成傷害。如種植殺蟲基因的作物,會造成昆蟲消失,鳥類缺乏食物來源,影響生態鏈的平衡,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而改變基因的風險還包括易使生物體突變,產生危害生態的新品種,影響的範圍已超乎想像。若食用基因改造食品,對人體有諸多危害,如其附帶的其他基因可能會在人體內移轉,使致病菌突變產生抗性;其衍生蛋白會造成過敏現象;動物實驗中,會提高死亡率並降低生育率;含動物基因,剝奪素食者選擇食物的權力。有機農業嚴禁使用基因改造技術,保障人體安全,並降低對生態的危害性,使環境能為後代子孫永續利用。

《參考資料:行政院農委會》

 

 

 

上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