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液相勻化」製程的奶粉優點這麼多,那為什麼市面上還有那麼多的「乾混」製程的奶粉?
➢ 成本問題
液相勻化的整個製程,從鮮奶的注入口開始到裝罐充填,都是在一貫自動作業的密閉系統內,包括三道的低溫均質化(homogenization)與瞬間噴霧幹造在內,整個生產塔遠比單純的單一「乾混」塔的製程龐大與冗長多了(請另詳如下圖示),這也是造成它生產成本較高的主要因素。
配方奶粉生產的重要成本之一是,在生產兩個不同配方奶粉之間,不管這兩個配方差距多小,都要徹底依照ISO的標準程序(就一個ISO認證的廠來說)清洗整個生產設備,液相勻化製程的生產設備由於比乾混製程的設備龐大且繁複許多,所以它每次的清洗費用與所需耗費的時間就高出許多,這是造成液相勻化製程之生產成本永遠比乾混成本高的另一個因素。
「乾混」的成本較低,其具比較嚴謹生產態度的廠商,在技術上也不難解決衛生學上,或營養效價上的問題,確保品質維持一定的水準,所以有些廠商會因價格或利潤上有較高的競爭力之因素,採藥廠式「乾混」方式生產,此無可厚非;但「液相勻化」製程的天然濃郁口感與微量元素的較均勻分布之優勢,絕對是乾混製程難以東施效顰的。
➢ 鮮奶的產銷體系與組織結構的問題
嚴格說,不能說是採「液相勻化」的廠商就比採「乾混」的廠商對消費者有著較清高的道德標準,其實那都是形勢使然爾!恰似山上苗不能取笑澗底松一樣。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都有各自的一片天空,讓消費大眾有更多元的選擇、並享有「資訊對等」的權利亦是自由經濟之可貴處。
說『「液相勻化」濫觴於歷史因素』絕非一種語不驚人誓不休!說它源自於「徹底解決農產品產銷問題過程中的無心插柳」就顯得委婉與含蓄了。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戰亂與改朝換代,有哪一個不是農民起義,或政客舉著農民起義大纛下揭竿而起的?兩千多年前的宋朝詩人就留下一句「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遍地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的血淚,基本上都是控訴著難以解決的農產品產銷與剝削的社會問題!
歐洲自然不能自絕於歷史發展的軌跡!他們也需面對農產品的產銷與剝削問題,只不過他們比較幸運的出現較具遠見與智慧的政治家,並留下了「能解決農民問題就解決了大部分的政治社會問題」的千古名言。簡言之,「液相勻化」是歐洲解決農產品產銷問題沉苛的斧底抽薪根本之計下的產物!著眼於酪農利益的保障是其初衷,帶給消費者高品質產品只是他的無心插柳之作!
乳品產值佔農業總產值20%以上的酪農被選定為徹底解決這個困擾了好幾世紀的農產品產銷問題的樣版就毫不足為奇了;以法國為例,在20世紀初葉,他們選定了素有歐洲乳倉之譽的諾曼地(Normandy)地區,以該地區的酪農為股東成立了Isigny Sainte-Mere 的乳品加工廠,當地酪農每天將所生產的鮮奶,以保障價格逐日由工廠派出的冷凍車收購回來分別再加工製成乳酪,奶油、配方奶粉、脫脂全脂原料奶粉…等行銷全世界,工廠將營銷所創造出的利潤再回饋給各股東(酪農),工廠另將盈餘的一部分投入協助酪農有關畜牧專業、品種改良等專業技術的研發與改進,創造酪農更高的產能與收益,酪農除了可以受鮮奶的價格保障外(不再有豐收價賤的農產品傳統問題),更可永遠分享工廠以專業行銷品牌所創造的豐碩利潤,以這家工廠為例,Isigny Sainte- mere 所生產的一款在全世界高級餐廳被老饕視為珍饈的橘色 Mimolette cheese (陳年乾乳酪)價格極微昂貴 (在台北的微風廣場可以找到這個產品),且越陳越貴!顯然的,這種可耐久存放且越陳越香的乳酪也不經意的、巧妙的同步解決了,調節了乳源欠收或豐收時,酪農及工廠的產銷問題。
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產銷架構,怎麼可以想像會有鮮奶摻水問題(台灣)?怎麼可能會有三聚氰胺問題(中國)? 因為,為保障股東(當地酪農)的權益,工廠是被嚴格禁止對外收購其他乳源的,從牧場、牧草、乳牛飼養、品種改良、加工生產、包裝、品牌經營完全納在同一個體系管理之下,無非都因從保障股東權益而起,卻開成了帶給消費者更佳的品質保障之花朵,勿寧說是一種美麗的意外,消費大眾自可毫無負擔的笑納。
當我們羨慕著西歐酪農們的高生活水平時,或許無法論斷是否和這近乎完美產銷架構有直接關係(所以也不必去東施效顰),但以Isigny Sainte-Mere 為例,二戰時被砲火蹂躪得幾乎體無完膚的諾曼第地區,在極短時間內就恢復他原有風光明媚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現在除了刻意保留的特定建築物與二戰公墓外,幾乎已找不到戰火的痕跡,還了他原本的歐洲乳倉的美譽,我們可以輕易推論這完美的乳牧業的產銷結構一定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這樣的架構,有點類似於台灣40年前替南部蕉農創造豐厚收入,為改善農民生活立下汗馬功勞的「青果運銷合作社」(若那時無香蕉銷日本的收入挹注,筆者絕不可能完成大學教育),可惜自從該吳姓社長因太孚農民眾望與感念,而疑似因功高震主因素被「政治解決」掉後,蕉農風光不再,以迄今。這真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從台灣各地的農會組織,我們似乎也可以看到仿傚歐洲乳牧業的產銷架構的痕跡與雛型,但,是東施效顰也罷,是橘越淮則枳也罷,台灣的農會組織似乎已成了豢養地方派系的溫床,派系爭權奪利的戰場,完全無法發揮它被預期的功能,解決不了農民產銷剝削的問題,卻創造出更多的問題,若政府的手能完全抽離農會組織,讓農會完全由農民組成法人去經營、管理,政府僅以公司法管理該項組織…這是不是更可以讓廣大的農民實質受惠?這自是題外話,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撫今追昔,寧浩歎!
當然,這樣的組織架構,任何採「乾混」生產方式的配方奶粉廠商都可見賢思齊,但以凡事追求經濟效益的現代企業而言,要他們改弦易轍的向「液相勻化」靠攏或東施效顰是極為困難與不可能的事!因為純度越高的商人越不可能去淌「組合農民」這個渾水!以無限延伸來說,「液相勻化」製程背後是一種「蓋有年矣」點滴形成的「文化價值」,「乾混」背後支撐著的是一種快速的經濟效益,兩者本無絕對性的優劣,在多元的社會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生產的不同性質產品都應該同時提供不同消費需求的大眾做選擇,被「爾愛其羊,吾愛其禮」一番。

➢ 「液相勻化」是來自法國乳製品AOP/AOC專區的高端品質保障 AOP(Appellation d'Origine Protégée)產地限定認證
AOP/AOC 是法國政府依當地氣候、溫度、土壤等不同特性,而訂定出當地 具特色的紅酒、白蘭地、乳製品的原料及生產過程之規範,並在政府嚴格監督下,才能冠以該地區之名號,以確保產品風味、品質。這是法國紅酒、白蘭地及Cheese、Butter 能維持一貫風味與品質,風靡全球,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液相勻化(Logo)的配方奶粉主要來自於Isigny的傑作,Isigny工廠坐落於素有法國乳倉之稱的諾曼地的Isigny Sur Mere區域,該地區的酪農都是Isigny的股東。
Isigny 被法國政府指定為乳製品的AOP專區,迄今他生產的Chesse及Butter是全球許多高級餐廳、老饕心中嚮往的極品珍饈,您甚至也很容易在許多航空公司商務艙的菜單中看到使用 Isigny Sur Mere (Logo)的奶油及Cheese之標誌。
選擇嬰幼兒食品的一些迷思
➢ 寶寶是上天給媽媽最美好的禮物,母奶是上天給寶寶最珍貴的營養
大自然的偉大,其大無外,大自然的細膩,其小無內,自認偉大的人類迄今至多只能摹仿大自然,無能創造大自然!
若有人說,他的配方奶粉對寶寶比母乳好,營養更豐富,那不是無知,就是騙子。
若媽媽因身體或工作的關係不方便親自哺乳,或乳水不足的困擾時,在寶寶滿四個月之前仍建議您盡量找合適的時間以集奶器冰存母乳後再伺機哺餵寶寶,或與配方奶粉交替哺餵。
寶寶滿四個月後可以嘗試輔佐以其他半流體副食品餵食(所謂的離乳食品),因為這時後的寶寶的味蕾已經逐發育,而且寶寶的咀嚼動作可訓練寶寶下顎肌的控制,有助爾後的語言發展。另一方面,母乳的質與量也會漸漸下降,輔助食品或輔助配方奶粉是必要的。

➢ 只要經衛生署核准過的配方奶粉營養都已足夠,不必太聽信太多的噱頭配方。
廠商往往過一段時間就會訴求他的產品又加了甚麼新成分,令人頗有「頓覺今是而非」之恐慌,其實,若該成分確屬寶寶一定需要補充的成分,WHO或衛生署一定會要求廠商添加在內,不勞廠商聲嘶力竭的敲鑼打鼓!
其實那些充滿商業噱頭的成分,很多是嬰幼兒本身就可自行合成的,我們以益生菌為例,餵哺母奶的寶寶就完全沒有這個必要!且其有效效價也值得懷疑。
當然,從另一個「花錢買心安」的消費心理來說,或許買貴一點的是值得的,但對寶寶不見得會有相對的效果,消費者大可以不必隨著廠商的聲嘶力竭而起舞,產生不必要的焦慮。
➢ 消費大眾確應多關注配方奶粉幾個根本性的問題
配方很豐富,這些營養成分只能確定他生產好幾十噸時有加入這麼多,但如何確保這些豐富的營養能幸運的也如預期的出現在你買的這一罐或你餵食寶寶的這一匙中呢?
各種豐富的營養成分都已均勻分布在每一匙內了,但,面對營養效價會隨者保存期限而衰退的自然現象時,我們該如何追蹤、稽核他的原料是貯放了多久?效價已衰退了多少呢?若原料已貯放的時間是未知的X的話(X=任意月數),這樣光憑罐底的製造日期足夠判定它真正的新鮮度嗎?
「液相勻化」製程當然不是為解決以上兩個問題而設計、而存在,他另一個代表的意義是,它是直接對農民、對「天生萬物以養民」的大地的回饋,而不是間接的透過重重廠商之手!特別是當你知道,我們的每一口的乳品中,實質上都已間接的啃食著還算是嬰兒的小乳犢的肉( Veal)時,我們是不是應更珍惜上天給人類的恩澤,直接回饋它,而不是間接的剝削它?!
整體而言,每頭徜徉在諾曼地寬廣綠地的Isigny 牛媽媽,比在荷蘭的牛媽媽享有4倍的牧場面積,以人類的標準,我們可相信在Isigny 的牛媽媽是相對比較快樂自在的,讓寶寶享有具有快樂元素的乳汁,帶給寶寶身體愉快、精神健康,是我們共同的期盼。


